南半球 vs 風水二十四節氣
地球在宇宙太陽系中日以繼夜地旋轉, 球面會有一半比較接近太陽, 表面的溫度就會升高, 距離太陽較遠的另一半其地表的溫度則低很多。 因此, 凡生長在地球表面的植物類, 皆因溫度的大異差自然形成 “春” “夏” “秋” “冬” 四種不同反應的景象。
地球以赤道為中界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, 而春,夏,秋,冬四個季節, 恰好相交錯的呈現在南,北半球上。 例如 : 十二月, 一月和二月正當北半球的寒冬季節, 而南半球則是炎熱的夏天; 當北半球氣溫漸漸暖和, 大地生物甦醒轉回春季時, 南半球則是漸入涼意的秋季到來。
祖聖先賢生活於北半球, 一切依據北半球大自然的變化, 將春夏秋冬四個季節, 再以每十五天為一節氣, 細膩地分成二十四種變化; 用字意描素出每一節氣的現象, 告誡老百姓注意氣候的變遷, 以利農耕畜牧適時的運作, 春耕, 夏植, 秋收, 冬藏, 注意著衣, 收藏食物, 食補保健和預防天災等用途。 二十四節氣應用至今仍然普及人間, 尤其是體弱氣衰者更應特別注意節氣變換, 順應著保健身體有助個人及家庭的平安吉祥。
二十四個節氣也稱之為太陽曆法, 以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決定節氣的變化。
“節氣” — 前面的 “節” 是交轉, 交換改變的關節。 後面的 “氣” 是中氣, 有形成壯大之氣。
農民曆每一節氣十五天, 15日X24節氣=360天, 周而復始地轉動著。
壹年四種季節, 平均每一個季節有三個月 :
春季 — 正月, 二月, 三月。
春季– 四月, 五月, 六月。
秋季 — 七月, 八月, 九月。
冬季 — 十月, 十 一月, 十二月。
“節氣” 的轉變皆由 “四立” 開始 — “立春”, “立夏”, “立秋”, “立冬”。
春季六個節氣, 始於 “立春” “雨水” “驚蟄” “春分” “清明” “榖雨”。
夏季六個節氣, 始於 “立夏” “小滿” “芒種” “夏至” “小暑” “大暑”。
秋季六個節氣, 始於 “立秋” “處暑” “白露” “秋分” “寒露” “霜降”。
冬季六個節氣, 始於 “立冬” “小雪” “大雪” “冬至” “小寒” “大寒”。
二十四個節氣有”口訣”可以背誦, 順序取每節氣的第一個字, 再配合左掌更能夠得心應手的使用。
春雨驚春清榖雨,
夏滿芒夏暑相連,
秋處露秋寒霜降,
冬雪雪冬寒又寒。
以下為南,北半球的”掌訣圖”供讀者學習應用:


旅居南半球的澳洲十多年來, 實際仔細觀察春,夏,秋,冬四個季節的現象, 對調二十四節氣的位置, 就可以應用在南半球的氣候演變。 下面為北半球和南半球八卦圖以供對照參考:


羅盤的八個卦 : “乾“, “子“(=坎), “艮“, “卯“(=震), “巽“, “午“(=離), “坤“, “酉“(=兌)。
*羅盤外圈是二十四個節氣. 羅盤第二圈是農民曆的十二個月, 對應第三圈的十二地支. 羅盤第四圈是十天干的方位, (戊,己在中央).
第五圈是八個卦的方位, 第六圈是先天河圖生成之數. 第七圈是南,北半球四季的方位。